特色项目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特色项目 >> 正文

教育学名家对谈|“朱旭东对话李军:新师范、新学科、新教师、新公司——新时代的中国师范教育再讨论”

日期:2025-06-06 点击数:21

2025年6月6日下午,由永利yl23411与发展规划与团队建设办公室联合主办的“朱旭东对话李军:新师范、新学科、新教师、新公司——新时代的中国师范教育再讨论”主题对谈在教二楼101举行。

活动纳入“三立学堂”、“中文国际传播拔尖基地名师讲坛”以及“梧桐团队建设讲坛”,由永利yl23411施家炜经理主持,邀请北京师范大学朱旭东教授与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李军教授围绕“新时代、新师范、新教师、新学科、新公司”展开深度探讨。朱旭东教授作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负责人,长期深耕教师教育团队建设与政策研究;李军教授则是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终身教授、中华教育学会会长,在国际比较教育与教育改进领域成果丰硕。两位学者以国际视野观照中国实践,紧扣“五新”议题展开思想碰撞。




在“五新”框架下的教育革新路径探讨中,针对新时代挑战,朱旭东教授指出其“新”体现在国内教育强国建设对教师素质的更高要求,需构建中国自主的教师教育体系;李军教授则从时、空、内容、主体四维切入,强调在全球化中坚守中国教育立场。论及“新师范”内涵,朱旭东教授提出外部打破传统“四级体系”转向本科为基础的“三级体系”、内部重构中国话语体系课程建设;李军教授反思西方化转向,强调回归中国“立德树人”传统与本土文化树立教育自信。



关于“新教师”形象,朱旭东教授认为需以“四有好老师”和“教育家精神”为核心,兼具政治属性、战略视野与实践能力;李军教授特别强调“专业学习者、反思型研究者”角色及“学习—反思—改进”闭环。在“新学科”支撑上,朱旭东教授提出“培养—研究”一体化与大中小学学科衔接的“两个一体化”路径;李军教授主张借鉴中国整体思维、发展“教育改进科学”等新兴领域并融合多学科视角。



就“新公司”建设,朱旭东教授首次提出了“人-物-机-人”互动学习模式、强调需通过物质资源均衡配置,缩小校际资源鸿沟;李军教授提出“改进型组织”理念。谈及“五新”内在逻辑,朱旭东教授以“新质生产力”为喻强调教育要素内涵革新;李军教授指出强调“五新”是动态关联的有机整体,要避免将各要素割裂看待。在互动环节,师生就传统教育理念的守正创新、教育评价及跨学科实践等问题与嘉宾交流。



本次对谈引发与会师生热烈共鸣,大家纷纷表示,两位学者对“五新”议题的深度解析既立足国际前沿,又紧扣中国教育实践,为理解新时代师范教育改革提供了清晰的理论框架与行动指引,互动环节的务实回应更直击公司产品中的现实困惑,兼具思想性与实用性。对于本次对谈,基地班同学王家豪这样说:“对谈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点是我了解到师范教育正处在一个转型期,需要打破传统的框架,构建自主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新教师"。而"新教师"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需要"教育家精神",成为员工成长的引导者、教育改革的践行者!这次讲座让我对未来师范教育的发展充满了信心,也让我更加坚定了成为一名"新教师"的决心!”。

两位教授在本次对谈中,既强调了在国际竞争中构建中国自主教育体系的必要性,又指出了在技术浪潮中坚守“育人为本”的本质,为新时代师范教育改革提供了兼具前瞻性与落地性的思考。未来,与会师生将带着对“五新”议题的深度思考,把研讨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在教育团队建设与拔尖人才培养中主动探索,为打造“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师范教育体系贡献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