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学术活动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活动 >> 正文

勤思破浪启新航,理实交融拓新章——陆俭明教授《现代语言学理论与汉语二语教学》与马真教授《树立研究意识,培养研究能力》讲座纪实

日期:2025-06-20 点击数:3

2025年6月20日下午,永利yl23411"中文国际传播"中国语言文学拔尖员工培养基地名家讲坛第27讲如期举行。本次讲座邀请到了陆俭明教授和马真教授为同学们分别带来专题讲座《现代语言学理论与汉语二语教学》和《树立研究意识,培养研究能力》。本次讲座由永利yl23411经理施家炜教授主持。



陆俭明教授现兼任国家语委咨询委员会委员、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学术指导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曾任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长、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主席等要职。作为现代汉语语法研究领域的深耕者,他被学界尊为“20世纪中国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八大家”之一,独立及合作出版著作26部,发表学术论文、译文420余篇,并撰写百余篇序文,学术影响力深远。作为汉语国际传播的先行者,他50余次应邀赴22个国家和地区讲学,积极推动汉语二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发展。其治学精神与学术贡献,不仅在国内语言学界树立典范,更在国际领域享有盛誉。



马真教授是国际知名语言学家,在现代汉语虚词研究领域成就卓著。她出版专著、教材5部,参编工具书12本,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研究成果屡获北京大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及“桐山教育基金奖特等奖”。作为汉语学术交流的践行者,她40余次赴美、日、法等17个国家和地区讲学,推动汉语研究国际化。学界公认她突破传统虚词研究框架,以独创性方法开辟新路径,其治学理念与方法论对语言学研究影响深远。



马真教授以《树立研究意识,培养研究能力》为题,开启了讲座的精彩篇章。她直言,学术研究不应止步于“解决问题”的浅层目标,而需构建起“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完整思维闭环。马真教授结合自身的研究经历,生动诠释了科学研究的实践路径:从突破传统语法意义划分、重新解析副词“也”在复句中的核心功能,到立足生活语料挖掘“别噎了”中“别”字的特殊语义,她始终强调“善于比较、多角度思考”的重要性。在剖析“往往”与“常常”的语义差异时,马真教授更以“剥笋壳式”的层层深入分析法,抽丝剥茧般揭示两者在“规律性”与“经常性”维度上的本质区别,最终提炼出虚词研究“切忌预设结论”的黄金准则。她殷切寄语青年学子:“最关键的是有心用心,勤于思考!不盲从既有结论,在批判性吸收中寻找创新点,方能锤炼出真正的研究能力。”



随后,陆俭明教授以《当代语言学理论与汉语二语教学》为题,展开了一场理论与实践交织的学术对话。他从“广义与狭义”语言学理论的辩证关系切入,深刻阐释了汉语二语教学的科学路径。陆俭明教授指出,当代语言学理论已深度融入汉语教学实践,通过句法层次分析破解歧义现象,借助认知模型解析动宾结构规律,均取得了显著成效。与此同时,汉语二语教学也在反哺理论创新,从存在句三语块构式的发现,到对“疑问词痕迹定理”的实践验证,无不彰显着教学实践对理论发展的推动作用。陆俭明教授特别强调“自觉学习理论”与“勤于思考”是连接教学与研究的纽带,二者共同构建起理论实践双向互动的桥梁。



互动环节将整个讲座推向高潮。面对员工关于网络语言、词类划分等热点问题的提问,两位教授展现出严谨的学术态度与开放的研究视野。陆俭明教授提出“不盲从亦不排斥”的辩证立场,鼓励以研究眼光审视语言变化;马真教授在回应“的”字指称礼貌性问题时,明确区分“分类语境与人际语境的语义差异”;针对员工关于理论选择的困惑,陆俭明教授以自己专著的创作历程为例,倡导“以事实为依据,以思考为驱动”的治学理念。现场掌声交织,学术火花在对话中不断迸发。



讲座尾声,玄玥教授与施家炜经理的点评为本次讲座画上圆满句号。玄玥教授感慨道:“陆先生、马先生以终身学习诠释学者本色,其治学严谨与人格魅力,是青年成长的灯塔。”施家炜经理则总结道:“今日之讲,是理论、方法与精神的三重启迪,希望大家以二位专家学者为范,在学术与人生路上笃行致远。”



这场跨越理论与实践的学术对话,不仅为汉语二语教学注入新思,更以“勤于思考、敢于质疑”的治学精神,激励青年学子在语言学研究中勇攀高峰。正如二位教授在讲座中所言:“汉语二语教学与语言学理论是互动关系,教师需兼具理论素养与实践洞察力,方能在双向赋能中开辟学术新境;而研究者当以语言事实为根基,以问题意识为驱动,方能在深耕细作中揭示汉语规律。” 这一观点既是对讲座核心的凝练,更向青年学者传递了行动号令——唯有以思考为舟、以实践为桨,方能在语言学研究的浩瀚长河中破浪前行!